栏目分类
热点资讯
你的位置:ob欧宝官方版app下载 > 新闻动态 > 你就不能换个人领奖吗
你就不能换个人领奖吗
发布日期:2025-05-22 09:16 点击次数:61
这个夏天的科技圈热闹得跟菜市场似的,各种骚操作看得人眼花缭乱。
就说前两天某品牌搞的直播间抽奖吧,原本说是要送蓝牙音箱,结果中奖名单一公布,评论区直接炸开了锅——清一色带蓝V的企业认证账号,这吃相也太难看了吧?
有网友算过账,这音箱市场价不过百来块钱,犯得着搞内部消化吗?
更讽刺的是活动海报上还印着"公平公正公开"六个大字,现在看起来就跟打脸的表情包似的。评论区早就被"糊弄鬼呢"、"当群众是傻子"之类的留言刷屏了,最绝的是有人把中奖账号挨个扒皮,发现全是品牌关联公司的员工,这操作简直是把消费者的智商按在地上摩擦。
这让我想起最近的安兔兔跑分风波。某厂商新机跑出340万高分那天,测评圈就跟捅了马蜂窝似的。有技术宅拆解发现,测试环境明显动了手脚,温度控制、后台进程这些细节处理得比实验室还讲究。更蹊跷的是,这个成绩刚刷新记录,马上就有十几个科技博主整齐划一地发通稿,这节奏把控得比新闻联播还准时。难怪网友调侃:"现在搞测评都得自带显微镜,要不然分不清哪些是真实力,哪些是钞能力。"
其实这些套路早就不是新鲜事了。去年双十一,某网红直播间搞的"锦鲤抽奖"就翻过车。当时说好要送最新款手机,结果中奖者被扒出是主播表弟。更离谱的是这哥们领奖时连手机型号都说错,急得工作人员当场打圆场说"可能太激动了"。后来品牌方虽然道了歉,但这事就像烂尾楼似的杵在那儿,到现在还有人拿这个梗来讽刺直播带货的潜规则。
要说这些企业也是够矛盾的。一边砸钱请明星代言,搞什么"用户至上"的人设,一边又在暗地里玩这些见不得光的小把戏。就像那个蓝牙音箱抽奖,本来百十来块的东西,大大方方送给真实用户,既能赚口碑又能做宣传,多好的机会。非要搞成现在这样,既丢了面子又赔了里子,典型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。
业内人士透露,现在有些企业把营销预算砍得七零八落,却总想着搞些"四两拨千斤"的骚操作。有市场总监私下吐槽:"现在KPI压得人喘不过气,一个月要完成三个爆款营销,不搞点'非常手段'根本完不成任务。"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,就像给气球打气不停手,早晚得炸。
不过消费者也不是吃素的。现在年轻人个个都是网络福尔摩斯,中奖账号的历史动态、抽奖程序的源代码、甚至企业股权结构都能给你扒个底朝天。就像这次音箱事件,有程序员老哥直接把抽奖算法的漏洞截图发到GitHub,实锤了"伪随机"的猫腻。这种全民监督的阵势,吓得不少品牌连夜修改活动规则。
说到这儿就不得不提安兔兔那场闹剧。有细心的网友发现,在跑分创纪录的那周,该厂商的股票成交量突然暴增三倍。金融圈的朋友应该知道这意味着什么——这分明是有人在借势操盘。更耐人寻味的是,跑分风波过后,该品牌突然宣布要投资建立"行业标准化实验室",这时间点卡得比电影剧本还精准。
其实普通消费者要的真不多。大家反感的从来不是企业做营销,而是把用户当傻子糊弄。就像你去菜市场买菜,摊主非要给秤砣动手脚,其实少那二两菜也发不了财,但诚信一旦丢了,生意也就做到头了。现在的市场环境越来越透明,那些还活在十年前的老套路,迟早要被淘汰。
最近跟几个做公关的朋友喝酒,他们都在感慨现在的传播环境变了。以前搞点小动作可能蒙混过关,现在随便哪个环节出纰漏,分分钟上热搜。有次某品牌找水军刷好评,结果忘记切换账号,用官方号回复了"收到,马上安排",截图瞬间传遍各大论坛。这种低级错误就像往自己鞋里倒图钉,纯粹是自作自受。
说到底,商业竞争还是要回到产品本身。看看那些经久不衰的老品牌,哪个不是靠实打实的质量说话?当年诺基亚砸核桃的梗能火十几年,靠的就是过硬的产品力。现在有些企业本末倒置,产品还没做好就急着搞营销噱头,这跟还没学会走路就想跑马拉松有什么区别?
眼看着818促销节又要到了,不知道今年又会整出什么新花样。作为普通消费者,咱们还是得擦亮眼睛,遇到太离谱的营销套路,该吐槽就吐槽,该举报就举报。毕竟市场环境要靠大家共同维护,总不能眼睁睁看着劣币驱逐良币吧?
各位看官,你们最近还遇到过哪些离谱的营销操作?是遇到过充值卡突然缩水的,还是买一送一结果送的是牙签的?欢迎在评论区开麦吐槽,让更多人避坑!
